说是新闻实为带货账号 仿冒乱象频发。近日,中央网信办依法关闭了一批违法违规账号,其中包括多个假冒仿冒新闻单位的自媒体账号。这些账号在名称、头像、简介中刻意使用与正规新闻机构相同或相似的内容,违规发布新闻信息,误导公众。例如,“黑龙江新闻观察网”因在微博等平台仿冒正规新闻机构而被关闭。
尽管如此,此类现象并未完全消失。《法治日报》记者在多个社交平台检索发现,仍有不少未获官方认证的账号,在名称中使用“新闻”“媒体”“资讯”“发布”等关键词,冒充新闻机构发布信息。
多位受访专家指出,此类仿冒行为不仅扰乱网络信息传播秩序,还损害正规媒体公信力。建议平台从严审核含“新闻”“媒体”等关键词的账号名称,强化资质核验与动态监管,从源头遏制名称乱象,并呼吁公众提高媒介素养,注意辨别账号真伪。
“新闻主播××”是一位自媒体博主,其账号内容多为搬运其他媒体的视频,部分视频甚至使用AI数字人出镜,并借机进行商品销售。该平台官方客服介绍,目前常见的官方认证标识分为蓝V和红V两种。蓝V主要面向企业或机构,需提供法人证书、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证书、机构认证申请函等材料;若涉及文化网站、新闻媒体类认证,还需提供《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》。红V则是平台根据用户社区表现和影响力主动授予的认证标识。
一些未认证的个人公众号同样存在违规行为。如名为“××发布”的个人公众号,内容多涉及低俗色情,其中一条模特走秀视频阅读量高达1.2万。2025年4月,山西省网信办关闭了“××新闻周刊”“第一法制××”“×讯社”三个仿冒新闻机构、发布不实信息的自媒体账号。这些账号因违反《互联网用户账号信息管理规定》,扰乱网络传播秩序,被依法处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