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10月18日,央视报道了杨振宁先生逝世的消息,享年103岁。起初有人质疑是谣言,但权威信源确认后,评论区很快被“一路走好”填满。这位从清华出发又回归清华的老者,带着物理公式与家国情怀,走完了百年征程。
杨振宁与物理的缘分早在7岁时便已埋下。他和邓稼先在清华园里研究草木,13岁时读《神秘的宇宙》后宣布将来要拿诺贝尔奖。家人只当是戏言,没想到22年后他在斯德哥尔摩实现了这一目标。1938年,杨振宁考入西南联大,先读化学系,后转物理,展露天赋。战时校舍简陋,他在茅草屋听吴有训讲电磁学、随王竹溪学统计力学。1945年赴美深造,在泰勒建议下转向理论物理,找到了自己的方向。1957年获诺贝尔奖时,他在致辞中强调为中国血统骄傲,但他更看重1954年与米尔斯提出的“规范场论”。这篇论文最初被质疑太抽象,后来却成为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基石。95岁时,他仍在清华实验室与学生讨论论文,书房里的学术期刊堆得比沙发还高。
1971年夏天,杨振宁首次回国,望着昆明城落泪。见到邓稼先第一句就问原子弹是否是我们自己造的,得到肯定答复后当场泪下。尽管1964年加入美国国籍是他最痛苦的决定,但他从未停止为祖国做事。1973年受毛泽东、周恩来接见时,直言理工科轻基础理论是短视;1975年建议引进《科学美国人》,这本杂志成了无数人的科学启蒙;2003年81岁时,他卖掉美国房产回清华定居,将住所命名为“归根居”;2015年恢复中国国籍,成为中科院首位外籍转本土院士。百岁华诞那天,他对着邓稼先的照片念出“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同途”,在场者无不动容。从1979年帮中国科大筹讲学基金到2021年捐2000多件文献手稿给清华,他用半个世纪兑现了对挚友的承诺。
2004年秋,清华物理系大一新生上“大学物理”课时,都被82岁的杨振宁惊到。他穿着洗得发白的中山装,每周两节课从不缺席。课间被学生围堵提问,便直接在讲台延续交流。科普也是他的牵挂。90多岁时去中国科技馆讲座,用“左右手不对称”讲清“宇称不守恒”,台下孩子听得眼睛发亮;晚年参与科普直播,原定1小时的活动被网友问了95分钟,最高峰170万人在线。他总说科学家有责任让公众懂科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