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10月下旬,湖北省启动了一场关于国有“三资”(资源、资产、资金)管理改革的风暴。这场由湖北省委、省政府主导的系统性改革引发了资本市场热烈反应,湖北国资指数单日暴涨近5%,多只地方国企股集体涨停,同时在全国范围内点燃了对地方财政转型路径的新一轮讨论。市场将这一改革视为地方版“资产负债表修复工程”,其核心逻辑是:一切国有资源尽可能资产化,一切国有资产尽可能证券化,一切国有资金尽可能杠杆化。

这些原则直击当前地方政府财政困境的核心。在土地财政持续萎缩、地方债务压力高企和税收增长乏力的背景下,湖北选择以“盘活存量”替代“依赖增量”,试图通过市场化手段唤醒沉睡的国有资源,构建“大财政体系”,为稳增长、防风险、保民生提供新支撑。改革底气源于一次前所未有的家底清查。据披露,截至2024年底,全省首次完成对国有“三资”的全面摸底,总量高达21.5万亿元。这些资产涵盖土地、矿产、林业、水利、能源、数据等六大类资源,实物、债权、股权、特许经营权、未来收益权等五类资产,以及闲置与低效两类资金,构成了一张庞大的“国有财富地图”。
此次改革并非空谈理念,已有多个成功案例落地。例如,武汉东湖高新区通过发行产业园区REITs融资15.75亿元;洪山国投以1655套保障性租赁住房为底层资产,发行湖北省首单保障房ABS;洪山人工智能大厦则通过CMBS融资3.01亿元,实现低效商业地产的资本化重生。这些操作印证了“资产证券化”路径的可行性,也为后续更大规模的盘活提供了可复制的模板。





![一女主播发布淫秽视频被拘 网络直播违法必究[最新]](http://cn.ffsy56.com/file/upload/202501/05/013114291.jpg)
![布林肯访韩会否为尹锡悦“雪中送炭” 局势反转现转机[最新]](http://cn.ffsy56.com/file/upload/202501/05/013129781.jpg)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