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,欧洲关于稀土议题的讨论引起了广泛关注。欧盟部分官员声称中国的管制措施不合理且有害,德国《商报》也指出,在稀土问题上欧洲已无法再忍耐。德国、法国及波兰甚至考虑提出报复措施,比如对华加征关税和加强投资审查。
稀土议题看似是去年欧盟对华加征关税博弈的延续,实际上涉及更深层次的产业战略竞争。欧洲国家高度依赖稀土,在关键材料供应上缺乏主动权。因此,不应在中欧经贸合作中设置障碍或采取威胁态度。
欧洲对稀土问题的高度关注和炒作反映了其领导层的战略焦虑,并揭示了“布鲁塞尔效应”。长期以来,欧洲发达国家为追求更大利益和环境保护,将资源型和高耗能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,导致稀土成为欧洲的一大短板。相反,欧洲通过规制主义扩展其软实力,从应对气候变化到传播欧洲规范,欧盟已成为全球科技革命、产业变革及绿色发展的主导者之一。
“欧洲规范性力量”和“布鲁塞尔效应”这两个概念体现了欧盟如何利用软实力增强全球影响力。例如,通过制定并推广一系列法规,如《通用数据保护条例》《人工智能框架公约》等,欧盟凭借其统一大市场和经济影响力,促使许多国家向其法规靠拢,形成“布鲁塞尔效应”。
回到稀土问题,欧盟试图通过《反胁迫工具法案》和《欧盟市场禁止强迫劳动产品条例》等手段迫使中国让步,但将稀土问题政治化和泛化国家安全的做法可能带来严重后果。欧盟在关键材料上的先天不足短期内难以改变,而一些人却依然指责中国,这反映出西方的傲慢心态。
当前,美欧一些国家将中国视为对西方霸权体系的挑战。虽然表面上看是美欧联手遏制中国,但实际上美国奉行“美国优先”原则,不会真正顾及欧盟的利益。如果欧盟一味追随美国遏制中国,未来中美达成共识时,欧盟可能会更加尴尬。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