甘肃武威,民勤县红砂岗工业区的戈壁滩上风沙扑面。深夜的实验堆主控室内,警报突然响起——熔盐回路温度异常波动。黄鹤飞一把扯下安全帽,冲进高温设备间。45℃的热浪裹挟着金属锈味扑面而来,他蹲在管道旁,指尖触到一段微微发烫的焊缝。汗水顺着眉骨滑落,他低声对身旁工程师说:“再测一遍腐蚀速率,不能差一丝。”

那一刻,他脑海里闪过的不是数据,而是六年前在上海实验室里烧毁的第三十七根试样管。火焰吞噬样品的“噼啪”声仿佛还在耳边。

中国科学院近日宣布,钍基熔盐实验堆首次实现堆内钍铀转化,标志着我国在第四代核能技术领域迈出关键一步。这一突破的背后,是长达十余年的材料攻坚。其中最不起眼却最致命的挑战,是将镍基合金在高温熔盐中的年腐蚀速率从国际通行的20微米降至2微米。这微小的18微米之差,关乎反应堆能否安全运行30年,更决定着中国能否摆脱对进口核材的依赖。黄鹤飞带领的材料团队正是这场“毫米级战役”的前线指挥官。

2014年,黄鹤飞从法国回国,加入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。彼时,钍基熔盐堆项目刚起步,面临无技术、无条件、无团队的困境。他被破格任命为课题组副组长,成为所里首位以中级职称带队的骨干。压力如影随形。GH3535合金这种专为熔盐堆设计的高温镍基材料,国内尚无生产能力,美国长期垄断。若无法国产,整个项目将受制于人。








